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日志

 
 
关于我

刚出生,就挨饿,上学经常不上课。 毕了业,去种田,农场插队五六年。 烧过窑,做过饭,地里农活啥都干。 会犁地,能扬场,扛过布袋交公粮。 脱土坯,上河工,长途拉脚背如弓。 七五年,遭一难,特大洪水悬一线。 文革后,去高考,只恨肚里墨水少。 去读书,跑外调,冷暖尴尬谁知道。 哄小孩,教初中,二十五年作园丁。 跑跑腿,做杂务,十年服务离退处。 现如今,似赋闲,读书骑行两悠然。 蓦回首,看今生,起伏坎坷不轻松。 不后悔,也坦然,乐乐呵呵度余年。

[原] 夜,急行军——拉练的记忆⑨  

2015-06-24 20:25:56|  分类: 中学时代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夜,急行军——拉练的记忆⑨

 我们在水磨住了五天,是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离开的。

(1971年)2月15日夜里,大家是被一阵紧急的军号声惊醒的,因为已经有了通知,又经过几次夜间的紧急集合,心里早没了紧张。大家有条不紊地穿衣、整理物品、打背包,连队很快就在指定地点集合完毕。指导员反复强调:一定要把物品携带好,系结实,防止散开丢失;因为是是急行军;途中如果跟不上队伍或者因故掉队,也不要着急,随着大队前进的方向走就是了,最后还有收容队;到达目的地后再打听团的位置就可以了。

 那是一次夜间长途奔袭的训练。各团集结完毕后,依次出发。虽然是阴历十八,后半夜应该有月亮,但天阴云厚,远远近近,一列的黑。队伍出的是水磨村北。夜行的队伍在两岭夹一沟的沟底急行军,没有嘈杂的说话声,除了杂乱的“腾、腾、腾”急促的脚步声外,就是身上物件相碰的“叮当”声了。偶尔,还有黑暗中不时传出短促、急迫的催促声,“快,跟上!”“别掉队!”黑暗中,我只觉得两侧的土崖很高、很高,抬头似乎有一种看不到顶的无形威压。

 出发后没多久,就又开始翻沟越岭。黑魆魆的笼罩之下,根本就看不清路,只能跟着前面的人匆匆地走。翻越沟壑的上下坡路原来就不宽,一般也就是能容一辆架子车上下,黑夜中就更显得狭窄。于是,队伍由两排变成一排,这就让我们在急急的行军中有了点喘气的机会。连长指导员怕学生失足发生危险,总是在最狭窄的地方或坡度陡一些的地方,站在路的外侧,提醒我们小心,或者拉一把显得费力的同学。

 至于前进的方向,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沟底行走,随沟而行;翻沟越岭更是曲折环绕,加上急行军,能跟不上队伍就不错了,“呼哧,呼哧”的喘气声中,谁还顾得上是朝哪个方向前进。也不知经过了几个小时行军,在大家腿脚都累得迈不开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叫牛寨的村子停了下来。这时,天开始有点蒙蒙发亮了。几十年后,查看郑州地区图,发现牛寨差不多在水磨村的正北方。量量地图,直线距离也在16公里以上。当年沟沟坎坎的就是不绕路也有20公里。

 牛寨是我们拉练的最后一站。我们在牛寨住了两天,18日启程回到了学校,结束了为期一个月冬季野营拉练的军事训练。

  评论这张
 
阅读(393)|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