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黎明,启明高悬,雄鸡三遍,在阳城山上早做好准备的高阳,立刻打开葫芦口,将葫芦放倒。一瞬间,只见并不大葫芦竟然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向着山下的沟壑奔腾而去。在微微的晨曦中,泛着白凉凉的水头很快就消失在黑魆魆的沟底。不到一个时辰,葫芦口的水停止了。高阳抱起葫芦赶回部落,把葫芦交给爷爷。黄帝接过葫芦,朝他点点头,让他和先己到达的大伯玄嚣一起等待下游的消息。时近黄昏,巡报官信到:两股水流均在离颍河三四十里的地方停滞。黄帝看看叔侄俩说:“你俩交换一下葫芦和地点明天继续吧。”
第二天的结果虽然与第一天相同,但黄帝还是满意地朝叔侄俩点点头,鼓励说:“不要泄气,明天还有一次机会,回去后继续努力。明天放完水后,就不要把葫芦带回来了。”
在回阳城山的路上,玄嚣就琢磨,照这样明天就是再放一次水,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怎样才能让水流得更远些呢?玄嚣苦苦地思索着:要想让水流地远,就得加大流量,可葫芦里的水却是有限的。忽然玄嚣的眼前一亮,把两个葫芦放在一起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想到这里,他没有回阳城山,抱着葫芦直接就奔鸡络坞而去。
此时的高阳也被同样难题困扰着:取直河道是不现实的,增大河水流量几乎是唯一的办法,但水从哪里来呢?这时,他看到抱着葫芦匆匆赶来的大伯,立刻就明白了大伯的意图。果然,玄嚣说出的办法和自己的猜测一样。高阳十分感动,可又觉得不妥,这样一来大伯不就是放弃了这场比赛吗,自己胜了也是没有意义的,再说了咱私自改变了放水地点,这合适吗?高阳对大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伯默默地点点头,也觉出不妥。忽然高阳灵机一动,对大伯说:“咱能不能在两处水流最近的地方,挖一条沟,让两水合在一处,不也可以解决水流不足的问题吗?至于怎样判断胜负,就让长老会去评判吧。”玄嚣听罢,一拍大腿:“对,我俩这就去安排。”玄嚣和高阳连夜安排部落的壮劳力,在两条过水的河道之间距离短的地方,又利用一些自然的沟沟渠渠,把两条河连到了一起。
第三天一早,雄鸡报晓,两股水流遵照人的意志,南面的流水拐向北去,北面的流水掉头向南,在今天一个叫交流砦的地方汇合了。但汇合后的水流没有选择原来的河道,而是就在交汇处合力冲向东方,在沟沟坎坎的黄土沟壑中又冲开了新的河道,奔腾东南,很快就流入了颍河。
面对这样的结果,长老会的长老们愣了,黄帝却笑了。黄帝对长老们和等待评判的结果的玄嚣、高阳说:“这两个葫芦,有月牙的是专门夜间浇灌使用的,有太阳的是在白天浇灌使用的,要是同时使用就得一起打开,不然都不会出水。通过第二天的交换葫芦,你俩也都通过了诚实守信的考验。只是这最后的结果,还真有点让我们作难了。”黄帝捋着长长的胡须一副为难的样子。
玄嚣接过皇帝的话说:“挖沟合流是高阳想出的办法,侄儿应该是胜者。”高阳却说:“我是受大伯合并葫芦才想出的主意,大伯才是胜出者。”“哈哈。”黄帝笑着说,“你们俩有这样的想法和谦和的品行,谁接替这个职位我们都可以放心了,结果就等长老会商讨后决定吧。”经过长老会的商议,觉得高阳更合适些。因为他的想法更具开创性,而且年轻,有利于部族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一年后,黄帝逝世,高阳成为部族的首领。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五帝中的颛顼。
留在阳城山和的鸡络坞两个葫芦,清水长流,成了两条河的源头。人们把留在阳城山刻有月牙图案的葫芦流出的水叫洧水,留在鸡络坞以刻有太阳图案的葫芦为水源的河叫溱水,两水合流后的河叫双洎河。这些流水至今依旧浸润着两岸土地。 (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