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日志

 
 
关于我

刚出生,就挨饿,上学经常不上课。 毕了业,去种田,农场插队五六年。 烧过窑,做过饭,地里农活啥都干。 会犁地,能扬场,扛过布袋交公粮。 脱土坯,上河工,长途拉脚背如弓。 七五年,遭一难,特大洪水悬一线。 文革后,去高考,只恨肚里墨水少。 去读书,跑外调,冷暖尴尬谁知道。 哄小孩,教初中,二十五年作园丁。 跑跑腿,做杂务,十年服务离退处。 现如今,似赋闲,读书骑行两悠然。 蓦回首,看今生,起伏坎坷不轻松。 不后悔,也坦然,乐乐呵呵度余年。

[原]溱洧寻踪 之 京襄城怀古 ⑿  

2011-04-13 10:02:19|  分类: 田园游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溱洧寻踪  京襄城怀古

 了解郑国,京襄城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作为两五百多年前郑国存留寥寥几处遗迹之一的京襄城,位于郑州以西十几公里处、隶属于荥阳的一个偏僻小村。尽管时光已流逝了近三千年,但我还是想到那里去走走看看。

 四月十日,周日,骑上自行车,开始了这次距离不算太远的远足。跨贾鲁河,过西四环,经马寨镇,穿薛楼村,在薛楼村西又翻过一处沟壑,在坎坷不平的乡村小路和已被碾压得不成样子的、窄窄的村村通公路上,骑了两个多小时,几经问路,终于在近午时分,找到了京襄城村。

 早晨出发时还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却已是尘霾蔽日,似阴天一般。出了京襄城村北头,远远望去,在村西北约一公里的地方,一段高高低低土城墙凸耸在四周平旷的田野上。阴晦的天底下,那段三四百米长的城墙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孤独。来到近前才发现,原先浑厚的古城墙经过岁月的剥离和附近农人的侵蚀,如今已显得那么单薄,那么羸弱,仿佛一场大雨,甚至一阵大风都有可能令其倒塌。

 我站在残破的城墙前,凝视着城墙断面上一层层清晰的夯土,和在阴晦尘霾中瑟瑟的衰草,想从中去寻觅京襄城那曾经的辉煌。据说,这块地方就是“桓公寄孥”最早的落脚处,后来经过郑武公的经营扩建,渐渐形成了大都城的规模。规模之大已超过了周王朝的诸侯规制,以致引起了周平王的猜忌:这家伙搞这么大的都城干什么?该不是想和朝廷分庭抗礼吧!于是郑武公只好把郑国都从京襄城搬到了原郐国的都城。郑庄公继位后,在母亲武姜的要挟下,把这座城封给了弟弟公叔段。做了地头蛇的公叔段,在这里如鱼得水,围场打猎,好不自在。有后人考证说,《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唱的就是这位“大叔”打猎的事:“叔于田,乘(chéng)乘(shèng)马。执辔(pèi)如组,两骖(cān)如舞。叔在薮(sǒu),火烈具举。襢(tǎn)裼(xǐ)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nǐu),戒其伤女(rǔ)。……”。后来,公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起兵谋权篡位,但权未谋成,位未篡至,自己却落了个异国自戕的可悲下场,从此京襄城就辉煌不再。再往后,虽然京襄城也有过周襄王避难于此的昙花一现,但最终也未能逃脱日益凋敝落败的命运。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如的京襄城村和众多的中国乡村一样,安静祥和中又透着几分浮躁。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二三层小楼,路旁线杆上乱七八糟的电线,和沿街墙上的各色广告,无情地侵蚀着中国乡村的传统风格,只有为数不多的在大门口晒暖、养神或闲聊的老翁老妪的身上,还残存着些许仿佛已经十分遥远的古朴。

 不知什么时候起风了,仲春的东北风使劲地摇曳着古城墙上的矮树、荒草,矮树的枝枝叉叉间甚至发出了劲风的呼啸。刚才附近田野里还有几个零星劳作的农人,这时已不见了踪影。我也别了古城墙,踏上归程。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草)

[原]溱洧寻踪 之 京襄城怀古 ⑿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原]溱洧寻踪 之 京襄城怀古 ⑿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其它图片见相册“溱与洧”)
  评论这张
 
阅读(665)| 评论(1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