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日志

 
 
关于我

刚出生,就挨饿,上学经常不上课。 毕了业,去种田,农场插队五六年。 烧过窑,做过饭,地里农活啥都干。 会犁地,能扬场,扛过布袋交公粮。 脱土坯,上河工,长途拉脚背如弓。 七五年,遭一难,特大洪水悬一线。 文革后,去高考,只恨肚里墨水少。 去读书,跑外调,冷暖尴尬谁知道。 哄小孩,教初中,二十五年作园丁。 跑跑腿,做杂务,十年服务离退处。 现如今,似赋闲,读书骑行两悠然。 蓦回首,看今生,起伏坎坷不轻松。 不后悔,也坦然,乐乐呵呵度余年。

[原]农村 农具 农活 之 木底草鞋 ⒁  

2011-01-11 10:36:12|  分类: 农村、农具与农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农村 农具 农活 之 木底草鞋 ⒁

 最早是从有关红军的故事和电影中知道并认识草鞋的。从此,我就对那种由麻绳和不知名的野草编成的近于凉鞋样式的“鞋”有了一种深深的敬意。不过,我说的这种草鞋却完全不同于井冈山和长征路上的那种草鞋,更像是北方农村冬季流行的老头棉鞋,只不过看上去比老头棉鞋更笨、更土气。它曾经是流行在豫南驻马店地区及周边淮河上中游一带的、主要穿在冬天以保暖为主的木底草鞋,也许叫它保暖草鞋更合适。

 那时,当地农村的多数男人都会拧草鞋。草鞋是由桐木、麻绳和苇缨三种材料做成的。其主要材料苇缨要在初秋时节采那些将开未开的苇缨。采早了拧出的草鞋不暖河,采晚了,芦花飞散后的苇缨就不能拧草鞋了,这都是有些讲究的。拧草鞋要先选一块约一寸半厚、比脚宽一些长一些的、经过加工修整的桐木作鞋底,接着在桐木面上钻一圈约三十来个眼儿,两眼之间的距离1.5厘米左右。然后用小竹楔子把两尺多长、比绿豆还粗的麻绳从中间牢牢地楔进桐木鞋底上的眼里。做完了这些准备工作,就可以把潮润的苇缨连同那些麻绳一圈一圈地往上拧了。在拧的过程中有松、有紧、有增、有减,并根据脚的形状造型,直到拧成一个到脚踝骨高的“鞋”,就算完成了。手巧的人还能用麻绳在鞋脸儿上拧出一条或三条高出鞋面的纵纹,原来平塌塌的鞋面就有了明显的立体感,使原本土得掉渣的草鞋竟然有了几分工艺品的效果。总的来说,鞋的外面较平展,里面却是毛茸茸的,苇缨上有些硬硬的细小枝杈还有点扎脚。穿以前要把里面的硬枝杈弄断拽出来,再穿上双厚袜子或用布包着脚就可以暖暖和和地过冬了。别看这由木块、麻绳和苇缨组合在一起的“鞋”,在这寒冷的冬季还真是一宝。虽然光着脚穿进去稍微有些扎脚,但穿上袜子(农民都是用包脚布)后连一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了,而且穿鞋不久,原来凉凉的脚就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穿着草鞋虽然走路不太灵便,但在雪地里也不会感到脚冷。

 如今,这种土里土气的草鞋在它的原产地也难觅踪迹了,一则是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更重要的是原来河滩坑塘随处可见的大片芦苇现在已不见了踪迹,拧制草鞋的最主要材料断了来源,草鞋销声匿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才是:

 两块桐木几根绳,芦苇初秋采天缨。

 老少爷们动手拧,双脚暖暖度严冬。

(写完这篇文字,却犯了难,遍搜网络根本找不到一张这种草鞋的照片,更别说实物了,最后只好找了一张类似的照片贴出,只是看的时候要把照片上的草鞋底想象成一寸半左右厚的木底,样子就差不多了。)

[原]农村 农具 农活 之 木底草鞋 ⒁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原]农村 农具 农活 之 木底草鞋 ⒁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评论这张
 
阅读(1417)|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