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日志

 
 
关于我

刚出生,就挨饿,上学经常不上课。 毕了业,去种田,农场插队五六年。 烧过窑,做过饭,地里农活啥都干。 会犁地,能扬场,扛过布袋交公粮。 脱土坯,上河工,长途拉脚背如弓。 七五年,遭一难,特大洪水悬一线。 文革后,去高考,只恨肚里墨水少。 去读书,跑外调,冷暖尴尬谁知道。 哄小孩,教初中,二十五年作园丁。 跑跑腿,做杂务,十年服务离退处。 现如今,似赋闲,读书骑行两悠然。 蓦回首,看今生,起伏坎坷不轻松。 不后悔,也坦然,乐乐呵呵度余年。

[原]远逝的农具与农活之锄 ④  

2010-05-15 15:39:30|  分类: 农村、农具与农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远逝的农具与农活之锄 ④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远逝的农具与农活锄 ④

 锄,作为去除田间杂草的农具,它的出现一定比镰要晚,毕竟古人的田间劳作是从收割野生粮食开始的。但作为田间管理的锄,它随着原始农业的诞生,就开始随着农业生产一步步朝向文明的今天走来。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我们就看到了诸多由石头精心打磨而制成的农业工具,其中就有锄的影子,这样算来,锄的历史至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吧。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后,有关锄的文字就更常见了。《管子·海王》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铫者,大锄也。《孟子·惠梁王》有“深耕易耨”。“耨”即锄草之意。《诗经·周颂》中的《良耜》《臣工》也都有记载。“其鎛斯赵,以薅荼蓼。”“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诗中的“镈”就是现在说的锄头(如下图)。尽管古来对锄的叫法不同,但结构不外乎两部分:锄柄和锄头。随着冶铁工艺的改进广泛运用,后来北方的锄头又有了连接锄柄和锄头蛇形“锄勾”(如题图)。

 种一茬庄稼,主要包括播种、管理、收获三个阶段。播种和收获一般也就是三五天就搞定了。管理却不然,从种子下地到收获归仓之间大约半年多时间,都属于田间管理阶段。这期间,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除了有些庄稼需要追一次肥外,其余的就是锄地了。农谚说:“立夏三日正锄田”,“雨后不锄草,隔天一地草”,都是说锄草的重要。当然锄地不仅仅是除草,还有养地的作用,农谚“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保险”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下一场雨,锄一遍地,直到立秋锄地才渐渐结束。“立了秋,挂锄勾”就是说到了立秋的季节,庄稼大多都已经长成,即使再有点杂草,在密密匝匝庄稼的遮蔽下,也难以兴风作浪了。

 俗话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锄地也是如此,村里长大的娃娃,你跟着父母下几回地,经长辈指点指点,自己动动手,也就会了。不过现代豫剧《朝阳沟》里还真有栓保教银环学锄地一节,其中有几句唱词是这样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把脚步放稳劲使匀。那个草死苗好,土发松”(下图)。仔细品味一番实际上也就是个“熟练工”而已,技术含量实在没有多少。不过在烈日之下,酷暑之中,忍受着脚下蒸腾的热气,一锄一锄草,也是需要付出劳力和汗水的。到了近些年,随着“除草剂”的发明和使用,像锄地这样辛苦的农活也日渐减少。但我还是想用唐代李绅的《悯农诗》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不忘那些曾经和现在为“播厥百谷”而辛勤劳作的农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原]远逝的农具与农活之锄 ④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原]远逝的农具与农活之锄 ④ - 田园守望者 -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评论这张
 
阅读(527)|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