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日志

 
 
关于我

刚出生,就挨饿,上学经常不上课。 毕了业,去种田,农场插队五六年。 烧过窑,做过饭,地里农活啥都干。 会犁地,能扬场,扛过布袋交公粮。 脱土坯,上河工,长途拉脚背如弓。 七五年,遭一难,特大洪水悬一线。 文革后,去高考,只恨肚里墨水少。 去读书,跑外调,冷暖尴尬谁知道。 哄小孩,教初中,二十五年作园丁。 跑跑腿,做杂务,十年服务离退处。 现如今,似赋闲,读书骑行两悠然。 蓦回首,看今生,起伏坎坷不轻松。 不后悔,也坦然,乐乐呵呵度余年。

[原] 元宵节之灯笼篇   

2008-02-19 08:42:05|  分类: 往事如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元宵节之灯笼篇

 每近元宵节,童年的记忆就不禁涌上心头。

 印象中,小时候似乎不知道什么是元宵节,也许那时连什么是元宵都未必知道,更别说吃过了,满脑子只有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夜间满街灯笼的影像。那时的灯笼几乎都是长辈们手工制作的。虽然在村里也见过挂在走街串巷的小贩的货郎担上或小手推车上的灯笼,但却从没见过谁的父母给孩子买过或换过灯笼,哪个长辈也不会把攒下的、能换一盒两分钱火柴的碎布头换成小孩手里的玩具。扎灯笼先是用细高粱秆或细竹篾扎成园的、方的骨架,外面再糊上红纸,挑在一根一尺多长的小棍上就算扎成了。晚上在灯笼里点上一小截蜡烛,孩子们就欢天喜地挑着灯笼跑到村里的大街小巷,满世界乱窜。

 如果天晴,天上必然是一轮金黄的圆月。尽管月光洁净,但远远的孩子们的身影也不甚清楚,倒是满街流动的红红的灯笼和天上静静的月亮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吃罢晚饭,闲着的大人们也会三五成群地出来凑热闹。只见街上灯笼流走、时聚时散,伴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喜庆的气氛常常把成年人也感染地笑声不断。大孩追着小孩,小子逗着丫头,在打闹嬉笑声中,不时会看到一个流动的红影忽然变成了一个亮亮的火球,灯笼很快就被烧得不见了踪影。伴随的还会有一两声尖叫或哭叫声。但这声音立刻就会被一群孩子们“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烘(烘:方言,烧着的意思)了回家睡”的喊叫声所淹没。当然,烘了灯笼的孩子也不会回家睡,而是拿着挑灯笼的小棍子继续追逐其他挑着灯笼的伙伴。不久就会看到更多的灯笼变成小伙球。当孩子们追累了、玩困了,真要回家睡觉的时候,能完璧回家的灯笼是不会有几盏的。不过,第二天还会看到满街游走的红灯笼,毕竟扎一盏灯笼是很简单的事情。

 只是过了十五、十六,灯笼就踪影全无了。只有一轮清亮的月亮,一如往常地挂在宁静、湛蓝的夜空。

 
     

  评论这张
 
阅读(828)| 评论(3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