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遗落在田园的碎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日志

 
 
关于我

刚出生,就挨饿,上学经常不上课。 毕了业,去种田,农场插队五六年。 烧过窑,做过饭,地里农活啥都干。 会犁地,能扬场,扛过布袋交公粮。 脱土坯,上河工,长途拉脚背如弓。 七五年,遭一难,特大洪水悬一线。 文革后,去高考,只恨肚里墨水少。 去读书,跑外调,冷暖尴尬谁知道。 哄小孩,教初中,二十五年作园丁。 跑跑腿,做杂务,十年服务离退处。 现如今,似赋闲,读书骑行两悠然。 蓦回首,看今生,起伏坎坷不轻松。 不后悔,也坦然,乐乐呵呵度余年。

饥饿的童年 1  

2006-05-09 21:07:39|  分类: 往事如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昨天的故事之童年记忆 2

 

                饥饿的童年 1

 

    没有经历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不会知道什么是饥饿的滋味。那时的我别说吃好了,就连吃饱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肚子里一天到晚总是“咕”“咕”地叫着,仿佛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皮囊。早饭、晚饭都是一大锅可以照得出人影的稀饭,现在觉得好像连今日的刷锅水也不及。吃饭时,就用这样的汤水把肚子灌得圆圆的,可饭后去几趟厕所,肚子就又开始“咕”“咕”地叫了。在我那时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白面馍的印象。只要是馍,不是褐色的、硬硬的小方砖头快,就是扣在桌子上、下面带个眼的、黑红色的小宝塔。即便如此,也是要分着吃的。大人要干活,就稍吃多些,小孩当然就少些了。虽然妈妈每次都把最少的一份留给自己,但不懂事的我还总盼着妈妈能把她的一小块馍在一句“我吃饱了”的话后再填在我的嘴里。

 

    在这样饥饿的煎熬中,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到田间地头去寻找可以进口的东西。春天,树上的榆钱、榆叶、槐花,地上的毛毛捻,都是我们的最爱。在和煦的春风里,爬上树,往树杈上一骑,先捋一把榆钱或槐花什么的往嘴里一填。然后,一边大口大口地嚼着,一边再把树上的吃物儿捋下来装在随身带的布袋儿里。还要时不时地折下几枝扔给下边不敢上树的女孩子。等大家都把布袋儿装满了,或是能吃的东西捋完了,大家的肚子也装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兴高采烈地提着小袋袋回家去。不能生吃的柳穗儿、小杨叶儿、嫩槐树叶儿,以及地上的面条棵、芨芨菜等也是要挖回家去的。到了夏天,野菜就成了寻觅的主角。大叶菜、灰灰菜、苦苦菜、猪毛菜、扫帚苗----只要是能吃的冬冬,就会把它们弄回家,变成碗里的食物。

                   (未完)

  评论这张
 
阅读(308)|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